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 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 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 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早期儒学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成 1.形成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政治: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2.诸子百家
学派 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无为”
唯心论 朴素的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 规律办事
墨家
兼爱、非攻、 尚贤
政治变革; 法治; 法家 韩非子 加强中央集权
老 子
庄 子
材 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材 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 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 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 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墨 子
材 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3.“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二)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 政治思想 序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 德 逐步改良 保守性 民本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教育方面: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孔 子 (前551-前479 )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
杏 坛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2.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 子
3.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 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等唯物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主要思想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材 料
荀 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 http://www.goudaitv.com/ 狗带TV 李想的身边,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发生过那样的事情,他们同村的同龄人,父母在他们年龄还小的时候便因为种种原因, 放弃了年幼的他们而选择了离婚。在那些父母离异后、他们年龄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出于不知何种原因、教唆小 孩子们对于跟父亲离婚的母亲恶言相向,也出于颜面的问题拒绝着那位母亲对孩子的示好,似乎这样的事情总是很正常 的,而那位选择离婚的母亲便总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多年以后,当那些父母辈离婚的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大概是出于亲近母亲的本能,不管他们小时候有多么被动的厌恶着 母亲,长大以后的他们终是放下了儿时的成见,愿意去亲近自己的母亲。可是那些曾经不明所以的伤害、那些本该拥有 的母爱,又该由谁去填平? 李想曾无意中听及哪些已然成年的孩子表示“我这辈子都是不会结婚的”又或者有其他人表示“我要是结婚的话,也是 要去找一位姐姐类的老婆,她会温柔的宠着我的哪一类”当那个人说出这样的话语,不免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声,他倒悠 然自得的表示“你们是不会懂的!” 也许他人的嘲笑声中有理解,也许是真的感到好笑,但是,听到这样话的李想却感到很难过,她是那个没有笑声的同情 他人的人!
李想长大一些的时候,她身边的同族哥哥在结婚生子之后也是选择了离婚,最后听母亲表示“是因为那个哥哥跟姐姐都 误会了彼此都有了外遇而选择了离婚”,她还听他人表示过“是因为那个哥哥家的母亲总是认为那位姐姐高攀了他们家 儿子,从中作梗才导致的离婚,说那是一出现实版的当婆婆遇上妈”。林林种种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过, 终归还是那些未成年的小孩子最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