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 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 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的特点。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1、含义: 中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遵循平等与互利的原则,同 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础、原则、目的)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 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 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 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 开放。
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 基础不同: 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 指导思想不同: 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深圳
珠海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厦门 汕头
海南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 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 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特”在实行 特殊的经济 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 政策和经济 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 管理方法。 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1990年又决定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黑河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拉萨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瑞丽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闽东南 东兴 珠海 广州 汕头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1)开放体系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线 推进 点 范围 沿海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面 内地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4)对外开放的形式灵活多样(90年代以来)
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科技园 保税区
金融贸易区
出口加工区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4)对外开放的形式灵活多样(90年代以来) 5)重点开发上海浦东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 标志(1990年、1992年) 6)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90年代中期)
经济特区 东部 沿海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城市; 中西部
3、意义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含义: 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 统一市场。
2)世贸组织的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 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世界贸易组织日内瓦总部 (1995、1、1)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过程 1)1948年,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
2)1981年,首次派观察员列席
3)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
4)2001年11月11日,成为正式成员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在入世协 议上签字(2001年11月11日)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影响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2)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