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地理自然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目标定位】
考 纲 目标在线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 境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 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5.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布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
①地理要素:大气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②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③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的传递
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换成了化学能,植
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 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答案:A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C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地貌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② 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
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①自然演变: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统一演变
②意义:保证了自然要素间的协调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①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②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
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一重要表现
探究点二
自然带的分析判定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植被
地 理 位 置
纬度 位置
热量
动物
气候
海陆位置 水分
水文 土壤
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探究点二
1、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的分析判定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
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
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由赤道到两 纬线方向(东 极的分异 西方向) 水 (纬度地带 平 性) 地 地 带 从沿海向内 经线方向(南 带 性 陆的分异 (经度地带 北方向) 性 性)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垂直地 带性) 大致等高线 方向延伸 更替方向
因素
主导 影响 因素 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变化方 低、高纬 太阳 向(南北方 热量 度的低平 辐射 向) 地区 经度变化方 向(东西方 海陆 中纬度的 水分 分布 低平地区 向、沿海→ 内陆) 从山麓到山 水热 海拔 低纬度海拔 条件 高度 较高的山地 顶延伸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北半球)
纬 度 地 带 性
热量
经度地带性
水分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注意自然带的更 替和延伸方向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 沿 海 向 内 陆 的 地 域 分 异
注 意 自 然 带 的 更 替 和 延 伸 方 向
项目 含义 自然带更 替方向 自然带延 伸方向 基础因素
内容 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方向 (或经线延伸) 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 (或纬线延伸方向) 以热量为基础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低纬—高纬)
形成
横穿大陆的自然带
大陆东岸
中纬 度地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低纬 — 高纬) 区分 布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大陆内部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B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2.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比较两个不同纬度带上的山脉
(1)南坡的高差大 (2)南坡的纬度低 (3)南坡是迎风坡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分析】两列山脉所处的纬度不同,图中得出各自的水平基带 也是不同的;单从珠峰看,南北坡相对高度不同,表 现出自然带的垂直分异也不同。
探究结论: 3.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4.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 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 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 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 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 相似。 ③ 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 般比阴坡高 ④ 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受 气温、降水、地形影响。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对自然带分布高低的影响是复杂的,具体分析:
一.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风坡 的分布高度比背风坡高。 该结论通常符合低纬度地区的山脉,但也有特殊情况。 二.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又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 高(阳坡高于阴坡) 2、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高度 比多雨的迎风坡高。 3、在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 布的高度较高。 以上三结论中,如秦岭南北坡自然带分布较符合第1条,而比秦岭纬度较高 的太行山、吕梁山东西坡自然带分布较符合第2条,当然也有情况特殊的山地。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五 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 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热量高于北坡,但因
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有丰富的降水,雪线在5500 m左右,远低于北坡雪
线高度6000m左右。 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
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45005000m,阿尔卑斯山为2500-3000 m,挪威在1540m左右,南北极 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 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 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
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及雪线分布图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五 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探究结论:影响雪线高低因素
1、纬度(温度)。一般地,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四图比较) 2、降水。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
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乞山和珠峰比较)
3、坡向。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乞、天、阿均如此);迎风坡雪线低, 背风坡雪线高(珠峰最明显,乞山、阿山、天山都有此特点)。两 种条件矛盾时,一般是看主导因素降水(迎风坡)。 4、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图中无法说明)
5、从地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 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6、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纬度越低越复杂。(可拿天山和乞山比较一下)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 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 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如图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 无序
c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剖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山峰位于42°N、128°E附近,该山峰属于我国 长白 的_____________ 山地。该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温带落叶阔叶林 。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六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读图分析总结典型地区)
非地带性分布图
非地带性表现
1.地形状况。 (eg: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两侧 ) 2.海陆分布。( eg:南美洲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 叶林带 ) 3.水分条件。 (eg: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 绿洲) 4.洋流性质。 (eg: ①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 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 流的影响;②在中低纬大陆西岸,因受沿岸寒流 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5.几处特殊的热带雨林带等
总结